通知公告

《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项目》―理信学院的工作安排

    2013-10-14 16:31:26           浏览数:0

 
 
 
 
 
《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项目》―理信学院的工作安排
 
 
 
 
 
 
 
 
 
 
2013-10-14
 
 
1、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组长:崔文善
副组长: 吴自库, 苏万力
成员:陈龙猛,秦淑莲,赵友刚,于仁师,张金政,曹洪波,李吉忠,王承明,丁春强
秘书: 姜静
2、领导小组制定拟推荐课程及审评指标体系
领导小组于10月8-12日进行研究,确定拟推荐的课程及评审指标体系。领导小组经讨论决定采用学校推荐的评审标准作为我们学院的评审标准。依据学校分配的名额(网络视频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或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3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优秀课程7门、院级重点课程8门)构建省、校、院三级优质课程体系。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建设方案和专业调研后拟主要以课程群的方式进行建设。在课程群建设中,本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整体优化、少而精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对学时进行统筹规划,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对理论知识与相应实践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
拟推荐的课程见表1。
表1 理信学院拟推荐的课程及建设级别表
建设级别
课程名称
数量
网络视频课程
计算机网络
1
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
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
3
校级精品课程
操作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
校级优秀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农业信息技术,Web程序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导论,软件工程
7
院级重点课程
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VC++应用开发,计算机图形学,离散数学,电路与模电技术,算法设计与分析,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8
 
3、申报要求
各位老师请严格按照学校的“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的通知”中申报条件进行自由申报。除满足学校的申报要求外,学院要求课程群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至少主讲过群内两门课,主持过校级优秀及以上课程建设,具有组织协调能力,乐于奉献精神;单科课程建设负责人按照职称、学历、教龄优先的原则。各位老师在撰写申报书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填写“课程建设立项评审指标”自评表。
4、日程安排
10月8--13日,宣传动员。
10月14日在学院网上公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项目理信学院工作计划。
10月17下午14:10-16:00在学院资料室进行申报动员会,由苏万力负责讲解任务,建设思路,最终确定课程群及负责人。
11月4日申报相关课程的老师将《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一式3份)及“课程建设立项评审指标”自评表1份纸质版交给姜静,同时提交相应的电子文档。
12月4日申报相关课程的老师将修订完善的《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一式1份)交给姜静,同时提交电子文档。
5、负责人
此项工作由吴自库和姜静负责完成。
 

附件1:网络视频课程建设立项评审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评审标准
分值
(Mi
评分等级(Ki
A
B
C
D
E
1.0
0.8
0.6
0.4
0.2
1.
20
1-1
课程
负责
人与
主讲
教师
教师风范、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课程负责人近3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两轮。
4分
 
 
 
 
 
1-2
教学
队伍
整体结构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与青年教师培养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有技术人员配置;鼓励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参与教学团队。
4分
 
 
 
 
 
1-3
教学
改革
与研
教研活动与教学成果
有省部级以上的教学成果、规划教材或教改项目;发表了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教研与教改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8分
 
 
 
 
 
1-4
青年教师培养
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有培养青年教师的多种途径与举措,效果好。
4分
 
 
 
 
 
2.
15
2-1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设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5分
 
 
 
 
 
2-2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改革
积极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内容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应性,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分
 
 
 
 
 
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分工恰当、满足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5分
 
 
 
 
 
3.
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20分
3-1
教学
设计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步骤清晰、自然、逻辑性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课内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5分
 
 
 
 
 
3-2
教学
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效果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能根据需求,合理采取启发、讨论、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10分
 
 
 
 
 
3-3
教学
手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分
 
 
 
 
 
 
 
 
 
 
 
 
 
 
 
4.
45
 
 
 
 
 
 
4.
45
4-1
教材
及相
关资
教材及相关资料建设
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教学大纲、讲义、教授、授课计划、模拟试题集、课程题库、教学参考资料目录等其他类型基本教学资源完善,能满足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需求。
7分
 
 
 
 
 
演示文稿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页面清晰,内容准确、系统、完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统筹、集成。
4分
 
 
 
 
 
4-2
课程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
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4分
 
 
 
 
 
4-3
网络
教学
环境
网络教学界面设计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课程网站布局合理,导航清晰、明确。辅教、辅学功能齐全。链接准确,无死链。
10分
 
 
 
 
 
4-4
教学视频资源
教学视频
效果
教师仪态端庄,举止从容;语调适宜,语言生动,充满感染力,使用普通话;教学方法富于变化,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8分
 
 
 
 
 
画面清晰、稳定、声音效果好;理论课堂与实验、实践课堂全面,学生反应好效果好。
7分
 
 
 
 
 
4-5
网络资源使用情况
网络资源使用
学生访问量大,利用率高,师生网络互动多、效果好。
5分
 
 
 
 
 
合计
       
 

附件2:达省级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建设立项评审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评审标准
分值
(Mi
评分等级(Ki
A
B
C
D
E
1.0
0.8
0.6
0.4
0.2
1.
20
1-1
课程
负责
人与
主讲
教师
教师风范、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课程负责人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两轮。
6分
 
 
 
 
 
1-2
教学
队伍
结构
及整
体素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与青年教师培养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鼓励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参与教学团队。
6分
 
 
 
 
 
1-3
教学
改革
与研
教研活动与教学成果
教师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与教改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取得明显成效,有省部级以上的教学成果、规划教材或教改项目;发表了高质量的教研论文。
8分
 
 
 
 
 
2.
20
2-1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设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5分
 
 
 
 
 
2-2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15分
 
 
 
 
 
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分工恰当、相互支撑,满足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双语教学。
 
3.
教学
方法与手段
15分
3-1
教学
设计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
5分
 
 
 
 
 
3-2
教学
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效果
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5分
 
 
 
 
 
3-3
教学
手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分
 
 
 
 
 
4.
10
4-1
实践
教学
条件
实践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环节
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5分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分
 
 
 
 
 
5.
26
5-1
教材
及相
关资
教材及相关资料建设
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
8分
 
 
 
 
 
5-2
网络
教学
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网络硬件环境良好,课程网站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互动效果良好。
10分
 
 
 
 
 
录像
效果
画面清晰、稳定、声音效果好,理论课堂与实验、实践课堂全面,学生反应好效果好。
8分
 
 
 
 
 
6.
9
6-1
同行
及校
内督
导组
评价
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与声誉
证明材料真实可信,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
5分
 
 
 
 
 
6-2
学生
评教
学生评价意见
学生评价原始材料真实可靠,结果优良,应有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近三年的学生评教数据的佐证材料。
4分
 
 
 
 
 
合计
       

附件3:校级精品课程、校级优秀课程、院级重点课程建设立项评审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评价标准
状态分值(Mi
评价等级(Ki
自评得分
专家得分
A
C
A
1.0
B
 0.7
C
0.4
D
0.1
1.
 
 
33分
1-1年龄结构
教师队伍年龄有35岁以下、36-50岁、50岁以上,3个层次。
缺少一个层次。
1
 
 
 
 
 
 
1-2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指数a;
a=
N1.N2.N3.N4.N5.分别为博士、硕士、学士学历的教师数;N为教师总数。a>2.5。
学历结构指数a;
a=
N1.N2.N3.N4.N5.分别为博士、硕士、学士学历的教师数;N为教师总数。2>a>1.5。
1
 
 
 
 
 
 
1-3职称结构
主讲或实验指导教师职称分布指数
,n1、n2、n3 分别为高职、中职、初职教师讲课或指导实验的班级数。b>2
主讲或实验指导教师职称分布指数
,n1、n2、n3 分别为高职、中职、初职教师讲课或指导实验的班级数。1.5>b>0.8
1
 
 
 
 
 
 
1-4开课能力
教师开课能力指数c
c2=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c1>70%;c2>220。
教师开课能力指数c
c2=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60%>c1>50%;80>c2>160。
2
 
 
 
 
 
 
1-5师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