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1 09:13:21 作者:张展瑜、王毅恒、崔向阳 来源: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浏览数:0
7月3日至8日,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赓续千年莒文化 筑梦青春展风华”赴莒县实践服务团来到山东省莒县,深入碁山镇、莒国古城、莒州博物馆等开展寻访非遗印记、回顾百年党史、感受莒州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在莒县文化底蕴烘托下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高举文化自信旗帜,以青春足迹,走遍大好河山。
实践队走访碁山镇实践活动基地
实践服务队一行追随先烈足迹,走访碁山镇褚家坡村红色文化村史馆,对该村经济发展情况和党史文化工作开展调研。服务团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印证了抗日战争时期那段光荣与战火相伴的岁月。
在“嫘祖部落”,服务团对当地冬春食用菌和夏秋养蚕的养殖理念进行了学习,并深入桑蚕基地亲身帮助采摘桑叶。嫘祖部落作为山东省单体面积最大的桑园基地,是碁山镇落实县委、县政府乡村振兴战略、“拥河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对农民种桑养蚕潜力、增加群众收入,对推进碁山镇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过门笺 刀尖流淌的传承之韵
站在古道之上,立在城墙之下,一行人缓缓走进这古色古香的剪纸物语工作室。粘贴于门楣的过门笺随风飘舞,简而有力地概括了非遗过门笺的常见表现形式。
团队成员了解到,剪纸物语工作室是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莒县过门笺)传承人于红老师和当地文旅局共同支持下打造的非遗作坊,目的是将 “过门笺”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服务团进入工作室,于红老师亲自向团队成员分享了过门笺的制作方法,大家认真学习交谈,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剪纸团花的制作。
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崔向阳向于红老师介绍了团队数据库平台的搭建的相关计划,并邀请于红老师参与到非遗数据库平台数字化存储相关工作中 。
他向于红老师介绍到,团队通过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以视频、3D建模、图文结合的存储方式,搭建数据库平台,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数字生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半永久或永久保存。
团队还向于红老师提出了长期合作的邀请,以开拓形成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创设计师联袂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交流学习结束后,于红老师对服务团的相关工作表示认可和赞赏,她欣然接受双方长期合作的请求,并邀请服务团全体成员合影留念。她表示:服务团成员通过搭建“数据库”、主动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创设计师及院校三方联合的行动,能够有力增强彼此的文化认同,协助社会达成一致的传承理念,并带动非遗传承人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
唐氏锔艺:济物利人承造化,弥缝补缺代天工
在于红老师的引荐下,服务团拜访了非遗唐氏陶瓷修补镶嵌锡器打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唐立果。唐氏陶瓷修补镶嵌锡器打造技艺是将陶瓷修补、镶嵌和锡器加工三项技艺融为一体,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后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综合性技艺。唐立果就唐氏锔艺讲到:残破仍然具有生命力,一块锔钉和一块锡板,修复残缺让残缺器物重生,让人们的回忆更加长久。唐老师的话引得在场同学们纷纷赞叹。除此之外,他还向成员们详细讲解了锔瓷工艺的具体步骤,并向大家展示了修复成品。
经过深入交流学习,唐立果老师对团队数据库平台的搭建相关计划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同学们的盛情邀请下,唐老师与大家互留联系方式,共商未来合作。
锵剪子磨菜刀:磨石与锋刃的铿锵奏鸣曲
服务团一行前往莒县店子集镇神集村,一同探访慰问从事锵剪子磨菜刀这项非遗技艺近60年的老人——历运发。
历运发老先生已经年逾九秩,在团队成员的盛情邀请下,老人拾起磨石,向团队展示了锵剪子磨菜刀的整个过程。锈迹斑斑的刀具在老人手中逐渐铮亮,折射出岁月的痕迹。随后,历运发老先生带着微笑,耐心地教导他们如何选择磨石、如何运用正确的力度和角度,使刀具锋利如新。
历运发老先生的教导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传授,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打磨刀具的过程中,他为实践服务团讲述了这门技艺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过程,让实践服务团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莒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实践服务团成员们展示了锵剪子磨菜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
另外,历运发老先生还教导服务团成员们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他鼓励服务团全体成员要尝试学习这门技艺,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莒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希望服务团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能够为莒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锵剪子磨菜刀的非遗技艺源远流长,是莒县店子集镇神集村的传统手艺之一。历运发老先生已经将这门技艺传承了近60年。他告诉队员们,锵剪子磨菜刀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磨石与锋刃的铿锵奏鸣曲中,承载的是莒县人民智慧和勤劳的光辉。
在和历运发老先生的交流的过程中,实践服务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观又产生了新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的传承。实践服务团通过记录和传承这些技艺,能够向更多的人展示莒县的独特文化魅力,让这门传统手艺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实践服务团队通过和历运发老先生的合作,进一步完善了团队非遗数据库平台的数据收集工作,对未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莒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莒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在和历运发老先生告别时,实践服务团全体成员深情地向他表达了感谢之情。团队成员与老人合照留念,给彼此留下了珍贵的回忆,团队也更期待与老人的下次见面。那时,这项非遗传统技艺也许可以一直不断创新并传承下去。
日月山川共长歌,鼓角齐鸣昭辉煌
实践过程中,服务团一行赴往莒州博物馆和丽正园参观学习。
莒州博物馆始建于1986年,是展示莒地历史文化及其发展现状的综合性博物馆,与青州、滕州并称山东省三大县级博物馆。
博物馆共有三层,其中第二层的文明曙光厅所展示的陵阳河十九号墓,具有相当醇厚的历史韵味:墓中出土的陶质牛角形号、骨柄和大口尊、鼎等大量文物于新石器考古中首次发现。这些历史的宝贵遗迹昭示着古老文明社会已经吹响了号角。
在解说员的讲解下,实践服务团成员们仔细观看了展示的文物,并倾听解说员对于这些文物背后历史故事的讲解。团队了解到,陵阳河十九号墓的发现对于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于古代文明的认识,也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博物馆中最引起团队注意的当属刻有“日月山”符号的大口尊。据解说员介绍,“日月山”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文字的雏形,这一符号早已进入几乎任何一部中国文字史或美术史著作中。
参观过程中,实践服务团成员们积极与解说员交流,向解说员提问关于文物的历史背景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希望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进一步了解文物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为莒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莒县的文化底色。
服务团沉醉在莒州大地,全身心地感受了莒州文化源远流长之精髓;红木艺术、园林奇葩、民俗风情、红色文化于一体。此次参观学习不仅加深了实践服务团对莒州的了解和认知,还进一步提升了团队成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对团队下一步的调研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时5天的莒县非遗文化实践调研活动圆满落幕。从理论研究到实地操作,从探访村镇非遗文化的源头,到与地方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团队将知识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深入了解莒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团队成员在乡间地头,用汗水和智慧探索非遗文化的传承之道,展示了新时代青年的坚定信念和专业技能。
在实践中,团队不仅仅是见证了莒县文化底蕴的独特魅力,更体会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非遗文化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团队希望通过彼此的努力,为莒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让源远流长的莒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