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信学院“湿地守护,生态河口”——赴东营湿地实践服务团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07-27 21:25:18 作者:张宇鑫 来源: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浏览数:0

  为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传承红色精神、讲论文写在大地上。7月22日至24日,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湿地守护,生态河口”——赴东营湿地实践服务团深入黄河三角洲地区,实地探寻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

  (图一 理信学院“湿地守护,生态河口”——赴东营湿地实践服务团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科技赋能开新路,盐碱荒滩变粮仓

  为贯彻“向盐碱地要粮”精神,推动农业发展。7月22日上午,实践团前往邦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重点考察盐碱地综合治理与现代农业技术的融合成果。团队成员实地察看了作物在不同盐碱梯度下的生长状况,走访重度盐碱地生物改良技术试验区,参观了青岛农业大学青麦试验田。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实践团深刻认识到盐碱地并非“废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化害为利,实现有效利用。

  (图二 实践团成员了解重度盐碱地改良方案)

  探渤垦红色印记,悟党领奋斗初心

  为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垦区人民争取独立和幸福所展现的奋斗精神。7月22日下午,实践团赴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在馆内,团队成员驻足历史照片展区,了解垦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奋斗历程的系统介绍——从依托湿地荒滩建立革命根据地,到在盐碱地上垦荒种粮支援前线,从浴血奋战抵御外侮到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以奋斗创未来”精神的集中体现。

  (图三  实践团成员观看渤海区干部南下路线)

  探入海口湿地,悟绿脉滋养初心

  为了解湿地在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月23日上午,实践团前往黄河口入海口湿地公园,团队依次参观了鸟岛、舟游白鹤湖、天然柳林、远望楼、鸟类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于鸟类博物馆观赏了候鸟迁徙区,鸟巢与生态繁殖区,

  了解东方白鹤的繁殖与丹顶鹤的越冬。深刻认识到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与生态保护工作的卓越成果。

  (图四 实践团成员深入入海口湿地)

  红色血润油田地,青春续写奋斗篇

  7月23日下午,为体会老一辈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以及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宝贵精神,实践团来到孤岛镇东方红老物件展馆。从锈迹斑斑的采油工具、泛黄的笔记本、简陋的生活用品,到一件件饱经风霜的老物件体会到油田工人的艰辛与不易。随后,实践团成员杨梓赟、苟效晨从收藏老物件的初心、党对于油田开采的帮助以及对青年的期望等多方面对王喜进行采访。

  (图五 实践团成员对老物件展馆负责人进行采访)

  赴永乐童心课堂,种绿芽守护初心

  7月23下午,实践团成员走进孤岛镇永乐社区,结合上午调研内容为当地儿童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盐碱地与湿地科普小课堂”。团队成员通过幻灯片放映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盐碱地与湿地是什么、特点及湿地和盐碱地保护的重要性。课堂生动有趣,互动频繁。社区孩子们热情洋溢。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与责任的启蒙。活动成功地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绿色种子”。

  (图六 实践团成员进永乐社区进行科普)

  科技犁开千顷碱 智慧绘就万重春

  为深入了解盐碱地治理的“农高区方案”,学习校地协同创新的机制模式,“把论文写在大地上”。7月24日,实践团走进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相关研究人员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高通量作物表型组学平台,近距离观察智能农业设备,详细了解其技术原理与在盐碱地耕作中的应用优势,了解科技如何破解盐碱地利用难题。观摩盐碱地经济作物新品种“青农二号”生长状况,了解“青农二号”的耐盐碱性能与抗逆性表现,知晓其根系发育与生理特性对盐碱地有极强耐受能力。

  (图七 研究人员带领实践团观察盐碱地经济作物新品种)

  此次东营之行,是一次将论文写在盐碱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追寻红色足迹、汲取精神力量的深刻旅程。实践团队不仅见证了科技如何唤醒沉睡的盐碱沃土,更感受到了革命精神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团队成员把此行所学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将前沿科技知识、绿色发展理念与宝贵的革命精神相结合,立志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