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子:品沂蒙精神 筑信仰之基

    2024-02-23 20:22:2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浏览数:0

     

       
       2024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情浓”新时代,“沂心”共向党——赴沂蒙革命老区实践服务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先后抵达沂蒙革命纪念馆、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天蒙山沂蒙山小调发源地进行参观学习,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学习革命故事,了解沂蒙精神内涵;先后与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一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深入基层社区传播红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走”一批红色场所 “听”一串红色故事

  为了深入理解沂蒙革命精神,实践服务团深入红色教育基地,依托临沂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领悟沂蒙革命精神内涵。

  实践服务团的朱坤健身为临沂人在沂蒙革命纪念馆中化身讲解员,为实践服务团讲解了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着那段革命历程,用实际行动传承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图为实践服务团朱坤健讲解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故事)

(图为实践服务团在华东野战军纪念馆)

  在沂蒙六姐妹纪念馆中,服务团有幸邀请到沂蒙六姐妹之一伊廷珍的儿子徐敏安带领服务团一同参观纪念馆,缅怀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女英雄群体。六姐妹为子弟兵们做军鞋、摊煎饼、运弹药、看护伤病员的故事在这里缓缓展开。“六姐妹在接到制作军鞋的任务后,连夜点灯赶制,做鞋的布不够了就剪掉自己的衣服……”徐敏安生动地向服务团成员们讲述着母亲那段革命岁月的故事。在六姐妹的故居中还陈列着各种老物件,“她们用这些小车运粮食粮食,在这磨面、摊煎饼,总之前线需要什么,她们就做什么。”徐敏安声情并茂地讲解着在这一间间小屋中发生的革命故事。服务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被六姐妹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

(图为沂蒙六姐妹之一伊廷珍的儿子徐敏安为服务团讲解沂蒙六姐妹纪念馆)
  “品”一方红色文化 “传”一脉红色基因

  为进一步感受沂蒙红色精神的洗礼和熏陶,实践团抵达《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天蒙山。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实践服务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领略到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正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一进入白石屋村,周围的广播中便播放着《沂蒙山小调》,它的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真挚感人,服务团的成员们也不自觉地跟着唱了起来,“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服务团的成员们了解了沂蒙山小调创作的背景及经历,一同学唱了经典红色歌曲《沂蒙山小调》,跟随传唱70余年的历史之音品悟沂蒙精神。

(图为社会实践服务团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为更好的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开展,加深大学生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2月19日,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分别与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签署《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大学生们将有机会亲身参与纪念馆的工作,用实际行动传播红色故事,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这一合作也将为纪念馆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为社会实践服务团与沂蒙革命纪念馆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签约现场)

  2月21日,实践团的成员们不畏严寒走进社区,入户开展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宣讲,用自己的语言将实践活动一路以来的所听所感分享跟社区居民,用自己的声音传播红色历史,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传承。

(图为社会实践服务团成员深入社区入户宣传红色精神)

  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学子们走进革命老区,走进红色基地,走进基层社区,近距离感受沂蒙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氛围,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未来更将结合专业特长打造红色文化数据库,将红色文化数字化,努力为资源保护传承添动能,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有力支持,也将努力为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沂蒙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做出贡献。                                   

(通讯员 李温蓉 朱坤健 卢洪鑫)

相关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40017529/rmh4001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