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16:46:34 作者:崔钿玥 刘昱婷 来源: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浏览数: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7月16日,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沂蒙葡韵,数智兴农”赴临沂葡萄之乡实践服务团走进武台镇挑花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沂蒙挑花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隋唐,是沂蒙民间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平绣打底、挑绣凸起”的独特针法,在丝绸或棉布上呈现高浮雕般的立体花纹,被誉为“针线里的纸上雕塑”。实践团成员将通过此次非遗实践活动,深入感受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增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实践团参观了挑花博物馆,在当地挑花手艺人邢爱芝的讲解下,实践团成员们系统了解了平邑挑花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及文化内涵。从明清时期的传统纹样到现代创新作品,一件件精美展品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与时代活力。同时,她还讲解了清末民初女性袄裙、民国孩童虎头帽等不同挑花服饰中所蕴含的各种意义,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这些精美细致的挑花作品既传承了民间智慧,又展现了手艺人们与时俱进的匠心精神。
接下来,为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体验挑花工艺的魅力,邢爱芝开设挑花小课堂——三叶草挑花,手把手传授这项指尖非遗技艺,讲述挑花技艺的奥秘与技巧。成员们在一针一线间感悟沂蒙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亲身体验不仅掌握了挑花的基本技法,更深刻理解了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匠人精神。
此外,为探索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协助挑花博物馆搭建线上数字展馆,拓展文化传播空间,为传统工艺注入科技活力。这种创新形式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人得以便捷接触挑花文化,也为非遗传承开辟了年轻化、国际化的传播渠道。
本次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在非遗文化的浸润中深化了认知,更在亲手参与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将青春力量注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新时代青年不仅能深刻读懂非遗文化中流淌的根脉与灵魂,更能用创新智慧为乡村发展破解难题,以实打实的担当与作为,为传统文化复兴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