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8 16:35:34 浏览数:0
王振华,男,现就读于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迄今为止,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同级同专业前三名,并且,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创新实践大赛,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获得国家专利——新型采摘机一项,并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华强杯”电子竞赛二等奖,“蓝桥杯”C语言三等奖等奖项,此外还获得信息与产业化部考试中心颁发的电子类应用工程师职业资格证。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见王振华,还是在考研教室,看到我们的出现,他放下手中的资料,微笑着只身打招呼。后来当问及到他的创新灵感时,他表示:我只是比较喜欢在实验室研究电路,总感觉动手操作的时候会很充实,很开心。没课的时候就去那里,遇到问题也方便向老师请教,这的确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从他的语言里,我们真正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真实含义。 2、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王振华升入大学后,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在国家核心期刊《电子制作》、《无线电》共发表了两篇论文,荣获以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及第二届“华强杯”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为代表的 17项省级以上奖项,此外还获得若干项学校,学院活动奖。在光环的背后,他更过的是牺牲大部分课余时间,在创新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那项国家专利—一种新型辣椒采摘机,设备、线路、设计方案、应用实践都曾给他带来很大的阻力但是倔强的他总是乐观面对,因为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可见,他是一个执著之子更是一个感恩之士。 3、学习是永恒的信念 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王振华早就申请加入中国电子协会并成为其中的一名学生会员,通过这个平台,他学会了很多技能并受到很大的鼓舞。此外,他还在业余时间在电子发烧友网站为网友解答疑惑。他说,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促使自己去了解更多、学习更多。“有时候我会去市北区电子城与老板、员工聊天的过程中掌握了很多书本上学不来的操作技能”当然,眼下正值大三时节,他更是刻苦学习,想考入理想研究生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发中。他表示:作为一个男人就要承担责任,所以我要活到老,学到老,为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他指出:正是当初选择了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我才能够使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很感谢学院老师的精心培养,在学习过程他们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时候,在我迷茫的时候,老师会和知心朋友安慰我,慢慢的也结下了很深的友情,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师生情”“忘年交”吧。他说完,幸福的笑了。他的话也体现了学院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社会重点培养技能性人才。 就像王振华说的,大学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我们不仅要学好知识,积累人脉,更要应用到实践中,他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典范,带动大家向更高的“阶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