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5 09:47:25 浏览数:0
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就有这样一个女孩儿,2010级软件外包专业3班学生郝秀波,她来自农村,关注农村,回馈农村,矢志不移地进行了三年多的下乡支教实践。她说:“能上大学,生活虽然艰难,但是,心里很甜。”她,来自贫穷的菏泽农村。2010年夏天,一个人顶着大雨来到学校,来到这个美丽而陌生的校园,看着周围衣着鲜艳的人群,个头不高,长相不出众,穿着打扮土里土气的她非常自卑,觉得自己就是丑小鸭,但看到雄伟的主楼,纯洁的校园,她内心深处那个天鹅梦,重新燃起。
虽然家庭贫困,但她人穷志不穷,她一边上学一边打工,靠自己养活自己。她身有伤病,但一直坚强的微笑。可谁知道,她的心,早已被泪水浸透。她坚强,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颈椎病的长期折磨,会让人学习的动力大大降低,但她不但没有在学业上有所退缩,在工作上也未曾懈怠。她是我们的同龄人,但没有几个人能够与她相提并论。
她,是真正的贫困生。家在菏泽,为了省下购买床铺的费用,她自备“家当”一个人拖着巨大的行李箱来上学;为了省下80元的校服费,面对老师不解的询问,她有的只是无奈的解释。她的学费一半是助学贷款,一半从亲友处借来,而生活费,只能靠自己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奔波。课很多,她为了不落下,下课去餐厅工作结束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再去上自习。
她不仅仅在打工,她更热衷于公益。
作为农村的孩子,对农村的特殊感情使她对三农的信息特别敏感,也因为自己心中的一种负重和爱好,她积极参加三农学会。
寒假里,她到德州农村去支教,在寒风中温暖更多的心。她说,孩子们天真的笑容,就是对她最好的鼓励。但是,当活动结束后,她对自己下乡前的很多想法产生了质疑:活动的真正意义在哪?调研,调研到了问题又怎样呢?我们能够解决吗?支教,支教了简短的七天,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论讲课,水平不如老师;论文艺,保守的农村能否接受?今年来了,明年还会来吗?被勾起的对城市的欲望,由谁来买单?农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像一块块磐石压在她的心口。
带着这些疑问,她开始疯狂的去研读那些以前从未读过的“哲学书”和有关农村的论文。对于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她与不同的人进行各种交流。为此,生活拮据的她在暑假里,用打工挣的钱去北京参加三农论坛,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丝毫没有懈怠。
暑假里,拮据的她,毅然决定用打工挣的生活费去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学习。在这里,她开阔了眼界:东西方学,宏观、微观经济,文化,艺术等等,她从各方面分析农村的现状、原因,同时开始探索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法。这次,她心里憋下了一口气,更加坚定了做好下乡支教的决心。新学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来了解农村的现状和发展,她与学会的会友邀请北京的教授到青岛农业大学开办相关的讲座,并获得了很大的反响。
后来,她开始了解同龄人家乡的情况。一次偶然的交流,当同学谈到孩提时代在校阅览室徜徉书海的幸福时光时,她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开始回忆自己的灰暗童年:没有课外书,更谈不上阅览室,甚至连《格林童话》和《十万个为什么》的样子都不知道。她开始思考,她开始反思,没有书的童年,实在是太可怜,太灰暗。因此,她决定要为家乡的小学建一个阅览室,让家乡孩子不再像她一样一无所知。她说做就做,开始向周围同学了解有关小学图书室的情况,并搜集有关阅览室建设的资料。她咨询学院团委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整理总的活动方案。对家乡附近的两所小学作比较,选择更合适的合作对象,确定后她开始联系小学校长,一次次打电话,被校长的妻子拦下,她没多想,打电话不行,她就到家里去找,又是一次挡在了门外。她还是没有放弃,她只是想让家乡的孩子有课外书读,养成良好习惯,有美好的童年,不像她那样后悔当初,留有遗憾。她一方面仍在寻找图书资源,想尽了一切办法,从网络上查找各种基金会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谈论自己的想法,寻求资助与合作,但每次几乎都听到同一个声音“对不起,我们不做这方面的资助”“对不起,我们现在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一个又一个电话后,她觉得这条路可能走不通,那就另谋出路。她开始查找城阳当地的中小学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过去,对方以“我们先跟上面报告一下”为由,间接的拒绝了她。她不死心,就顶着烈日到相关学校去递送活动方案和合作方案,但依旧被挡在门外。她便说服一位该校同学帮忙传递,但不确定结果。她边等结果边从其她路径入手。
她偶然得知学校有位教手工结艺课的老师,他那有很多学生上交的作品,郝秀波便动起了脑筋,想跟老师合作,让老师把那些作品捐献出来,并从他的学生里招募志愿者在下乡时教孩子们手工艺。当听到老师说以前就有把作品捐赠或义卖后把资金捐出的想法时,她感到很兴奋。可遗憾的是,那老师并没有选择跟她合作,她责怪自己没能尽最大努力打动老师的心,但令人欣喜的是很快就有同学联系她应征志愿者。后来的活动证明这位志愿者十分优秀。“对了,还有一条路,暑假前用一天的时间从全校募集。”她说。当时正值考试周,每晚她上完晚自习回到宿舍就开始到各宿舍收集捐赠品,然后分类整理,后来宿舍都快放不下了。舍友开玩笑说她都快成收废品的了,但她心里明白,这是善良的同学的一份心意,她很感动也很感激,不再觉得累。
2012年的暑假在知了的聒噪中到来,没有赞助,没有经费。她硬着头皮,自掏腰包,又一次带领志愿者来到自己的家乡,给孩子们带来了捐赠的书籍、文具和玩具。结合上个寒假里她在菏泽曹县邵庄镇的社会实践摸底,她总结和反思了当时的成果,又结合对当地情况的进一步了解,她与队友把这次实践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支教和村民文艺上。
“七天学不了多少,但可以给孩子们启蒙;七天改变不了多少,但可以重塑农村文艺”于是,她与团队开辟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将音乐舞蹈、手工艺、作业辅导、礼仪知识结合穿插,寓教于乐,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当地教师的认可。走访村敬老院,她明白了老无所依的痛苦;调研田间地头,她清晰了农业机械化的思路;举办文艺联欢,她发现了孩子们的天赋;召开家长会议,她了解了家长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当踏上归程,抱着乡亲硬塞的特产,她和她的团队,都哭了,她始终没有回答孩子们的一个问题,“哥哥姐姐,你们明年还来吗?”她不敢回答,因为害怕期待,又害怕失望。她说:大概,所有的社会实践都有这样一个通病,同一地点,再无二次。于是,她决定回学校与老师探讨,希望能够把这里作为下乡支教点,没想到,获得了老师极大的认可,老师告诉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建立长效机制,让社会实践更有意义。
当我们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它就不再平凡。郝秀波连续三年的支教实践,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支教支农的路上,我们且行且思,相信郝秀波会在这条路上走的更深更远。